水務行業技術如何創新才有效
環境產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創新?在近日由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主辦、清研環境承辦的“新型高效水處理技術論壇”中,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章林偉,原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楊向平,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殿海,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信息院副院長陳永,原廣州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王少林齊聚一堂,共話環境產業的技術創新之道。
環境技術創新的落地難
在行業發展的前二三十年,我國的污水處理以國外引進為主;從“十二五”開始,在技術方面開始有所創新;“十三五”期間,技術創新進一步增多,市場需求也更加豐富。在具有真實價值的科技成果基礎上,能夠形成有效的轉換模式,才是實現創新全周期循環。而技術創新通常只是解決點狀問題,在技術研發后的落地過程,企業遇到的問題往往復雜得多。團隊建設、資金支持、項目獲取及落地、政策影響、行業環境、市場機制,都是轉化過程中躲不開的影響因素,多數技術團隊在最初的推廣階段便會屢屢吃到閉門羹。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要以市場為導向。技術與科學不同。科學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技術是因地制宜的。如清研環境的RPIR工藝優化了處理系統,而實現了產品化,變成一個單元嵌入到處理池中,在耦合作用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既抓住了科學規律,也是技術上的升級。在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化中,企業有幾點可以提升:第一,技術是核心,企業應圍繞產品、設備提升內力,注重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使自身的技術更具核心競爭力。第二,要學會借外力。一個環保公司或實驗室發展,一定要借助人、財、物的外力。人,是指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物,是指一定要有項目落地;財,是指在啟動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要適當融資。第三,要注重借合力。只有共贏才有生態,從上游的材料商、設備商,到下游的需求方,都盡量把利益連接起來,形成共贏,才可以持久發展。
未來五年的技術突破方向
目前,行業的焦點是城市污水處理,但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效率、徑流污染、水源地污染、工業偷排污染這些問題日益顯著,并未建好污水廠即可解決。未來需要更多地考慮資源化,從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到水處理,并建立起更全面、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
“開放、共享、融合”是未來技術研發思路。水務行業和機械、物理、化學、電化學等多學科相關聯,“開放”往往可以化繁為簡,用跨界的思維去觀察,可能是在材料方面,包括膜處理材料、靶向材料等,能做的技術革新還有很多;“共享”是指水是一個整體系統,不應該碎片化、割裂化,污水治理及技術研發也需要從大系統的視角考慮,而不是就節點論節點;從水系統的技術和管理體系方面,也需要將各個處理環節融合來看,包括污水處理廠、雨水處理廠等等,將規劃、標準、管理體制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