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就是不排放?NO!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保高壓態勢持續,化工行業“零排放”的概念成為熱詞,諸多循環利用項目進行宣傳時喜歡在文案里加上一句“實現了‘零排放’”。但是,對于化工行業來說,甚至整個工業,“零排放”這一描述真的科學嗎?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逐漸提高,對于企業廢棄物排放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一些在開放日走進化企的公眾,雖然眼看著工業廢水、污水通過各種裝置重獲了“新生”,但最終還是通過排放口流出了企業,流向了江河湖海。他們不禁有了疑問:“你們不是宣傳‘零排放’的嗎,怎么還在往外排?”
公眾認為,“零”即代表沒有,既然企業承諾“零排放”,那么就應該真的什么都不排放。投入企業的所有原料最終應該都以產品的形式出廠,即使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廢棄物,也要作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或燃料,通過企業內部循環利用全部消化掉,廢水、廢氣、廢渣都不能出走出企業。他們認為,企業有排放就有污染,就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既然宣傳“零排放”卻沒有做到,就是弄虛作假,就是欺騙公眾。
再加上,個別化工企業的惡性事故頻繁擾動公眾敏感的神經,使大家對企業產生信任危機,談“化”色變愈演愈烈,甚至個別地區發展到抵制化工企業的程度,“要么企業不排放任何物質,要么就請消失”。
對此,化企常常表示很無奈:“拜托,請看清我們所說的‘零排放’是加了引號的!”
任何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總要產生廢棄物,就像人類本身一樣,吸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一切能量,然后將廢物排出體內,就是消化功能再好的人也要排廢,只吃不排誰受得了?目前,企業只能做到改變了廢棄物排放的方式、渠道和節點,一些排放物最終還是要進入環境。
根據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定律,任何物質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比如石油中含有的硫元素,在煉油企業催化反應過程中,蒸汽與原料油形成霧化混合物,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分離出汽油、柴油、液化氣、干氣、焦炭等人類活動需要的產品,但同時反應過程中也生產含硫污水,也就是石油中的硫元素轉變了存在方式,但不可能憑空消失。
再比如,石油輕烴類產品具有揮發性這是其本身固有屬性,在石化裝置設備與管閥件發生泄漏、各類貯罐呼吸過程、裝置的尾氣、油品裝運時都會有VOCs(揮發性有機物)逸出,對大氣造成污染;化企在生產過程中也要產生固體和泥漿狀廢物,包括不合格的產品、不能出售的副產品、反應釜底料、濾餅渣、廢催化劑等,最終都會形成廢渣。要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任何廢棄物,怎么可能呢。
對于公眾的質疑、企業的委屈,業內專家怎么看?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能量、能源、資源的轉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資源轉化為各種能量、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原材料轉化為產品,都不可能實現100%的轉化。其損失的部分,最終以水、氣、聲、渣、熱等形式排入環境。因此,以化工行業現有的技術、經濟條件,真正做到整個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為零是不科學的。從環保管理角度來說,目前也不認可“零排放”這個概念。如果嚴格遵守“零排放”概念的話,不僅是化工行業,其他工業領域也難以做到。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零排放”只是一種理論的、理想的狀態。
“零排放”被證偽,近零排放的概念應運而生。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肯定會產生廢水、廢氣、廢渣,只有通過工藝處理,也就是無害化處理,使“三廢”滿足國家有關環保標準要求。比如,石化企業在處理酸性水過程中,先分離出硫化物固化為硫磺,然后將處理后的污水送入污水場進行再處理,最終使其符合行業排放標準;廢氣方面處理方面,在生產過程中進行VOCs全過程控制,對于尾氣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和成熟的工藝進行密閉收集后,經無害處理后使其滿足排放標準;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可以通過降解無害化處理后做成建材產品用于鋪路或建筑行業。目前這個近零排放的標準已得到了環保專家和企業方面的認可。
客觀地說,沒有絕對意義的環保,也沒有“零排放”的化工。公眾和企業關于“零排放”的分歧,歸根結底是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覺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環保的初衷是要保護環境,是以人為本,不能為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百余年前,湖廣總督張之洞發展漢陽兵工廠時曾經說過,推開窗戶就要看到冒煙心里才舒服。因此,就像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時間,“零排放”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人類發展需求和環保需求之間找到妥協的平衡點,更好、更長久、更可持續的利用環境來滿足人類的需求。